游走在煙臺,這里每天上演一出出以進步中的中國為時代背景的人生大戲。
文|陳明一
時間回至9月27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了“全面小康奮進山東”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煙臺專場。
這本是一次尋常的會議,期間卻畫風轉變極快。在談到煙臺文旅時,煙臺市市長鄭德雁以兩個煙臺人德行善舉的小故事為引,邀請來賓欣賞“鮮美煙臺”。此舉為嚴謹的政務會議平添了幾分輕松愉悅,煙臺,這座濱海小城也因此“走紅”。
一個月之后,山東16城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陸續發布,作為山東“三核引領”之一的煙臺亦不負眾望,“利用外資高位增長,對外貿易再創新高”成為最大亮點。尤其,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6.8億美元、增長139.1%,總量居全省第一位;在對外貿易方面,煙臺前三季度實現外貿進出口額3143.4億元、增長42.8%,提前2個多月完成全年任務,且入選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數量全省第一。
事實上,無論是“利用外資”,還是“對外貿易”,這些詞匯均是一座城市“環境”的真實傳達。當然,此“環境”,你盡可以理解為自然環境或營商環境。
有人說,煙臺是一座友善的小城。它深處山東半島,似乎是一幅韜光養晦、與世無爭的和美心態。特殊的地理位置,煙臺既有魯文化的尊師重教,熱情好客,又有齊文化開拓進取的海洋精神,實干為先。
從德行善舉的小故事,到經濟數據傳達的真實力,你會發現,小城并不小。游走在煙臺,這里每天上演一出出以進步中的中國為時代背景的人生大戲。
憶煙臺,“兩個故事”承載的過往
君先聞八仙過海遙望人間仙境蓬萊,又聞海上仙山長島的仙音渺渺,遂,秦皇漢武不辭辛勞跋涉東巡至此,只為夢中遇仙求長生。后聞道可修仙,仙滋道理,天人合一昆崳山,全真教之源,丘處機西行進言大元止戈止戮,挽救世界文明無數……
往事越千年。自1861年開埠,這里設了16個國家的領事館,中西交融的建筑風格,至今宛若異域,美輪美奐。
倏爾,風云際會,歷史的重擔降臨,煙臺成為膠東地區黨組織的發源地和革命斗爭的政治中心。當曙光迎來,新時期的煙臺,“生活著我親切的、純樸勇敢的鄉親,他們如今一定和全國的農民一樣,進步而富裕起來了。”
1993年,冰心先生收到了煙臺金溝寨鄉親種的茄梨,她激動的說:“我八十年沒有吃到這種梨了。”
煙臺是她“靈魂的故鄉”,七八年的光景,童年留在一座城,心也留在了那里。
冰心的女兒吳青曾經對煙臺客人說:“媽媽太愛煙臺了……我曾經問過媽媽,問她為什么喜歡海,媽媽說大海使人心胸開闊、包容一切,大海給予別人的都是愛。”
當景致留于心,即使千萬里之遙,每每想見,便是一幅清晰的畫,不必身臨其境,卻心臨其景。當心中裝有美景,一切都是希冀的憧憬。
一群北京游客因為要登長島暢玩幾日而無處安放自己的愛車,他們卻將愛車毅然托付給一位素未謀面的煙臺老鄉,一份信任成就一份友誼,“這里有可以信任的陌生人——煙臺人。”
但,我獨愛第二個故事。
話說,有一位武漢的老人聽聞煙臺的海十分漂亮,于是,去年武漢疫情結束之后,老人家獨自乘坐高鐵來到煙臺。
由于年齡有點大,老人家下了高鐵一時間找不到海在哪里,他看到路邊有志愿者,就問志愿者:如何到海邊?
志愿者把老人家帶到了海邊,還請他吃了個飯,又把他送到了住的地方。隨后,第二天,志愿者又幫忙將老人送上了返程的高鐵。今年春天,這位老人給煙臺的志愿者打來電話,說:“你請我看海,我請你賞櫻”。
文旅進擊,煥新城市的美麗內涵
事實上,聽過“你請我看海,我請你賞櫻”,你會贊嘆“速度改變中國”的奇妙——兩天即可在武漢與煙臺之間往返千里,來一場“說走的就走的旅行”。
你可知,交通短板曾是煙臺文旅業的最大牽絆。
當文旅業成為城市發展的新支柱,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資金成本在旅游者心中的比重逐漸降低,同時,時間成本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綠皮車時代,盛行團隊觀光游,全國一盤棋,并沒有感覺到太多的不方便;2007年,隨著我國第一列動車組正式開行,高鐵時代,同城效應率先在京滬沿線發揮出來,當山東省內諸多兄弟城市先后加入高鐵大家庭,而北京到煙臺仍舊需要15個小時,漫長的行程對于京津地區以及省內城市的游客,想利用周末到煙臺基本不可能。
煙臺旅游為時間成本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在城市旅游競爭方面處于劣勢。彼時,煙臺人十分盼望有高鐵,為此,煙臺市各級部門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014年末,青榮城際鐵路開通,煙臺正式納入全國高鐵網絡。高鐵時代打破了交通瓶頸制約,煙臺旅游迎頭趕上,進入“周末城鐵旅游圈”,從2007到2014,這一天煙臺等待了許多年。
在觀光旅游資源上,煙臺不及北京、西安等城市的產品高端;若提休閑度假資源,煙臺就大不一樣了。煙臺的氣候,地理位置,生態資源的完整性,不僅在山東最好,在全國,乃至世界均在前列。
煙臺特別適合養生,優良天氣約占全年90%,這里有星羅棋布的海島,近千公里的海岸線,還有以昆崳山為代表的自然保護區,遍布林與泉。煙臺,休閑度假資源勝過觀光旅游資源。
同時,煙臺是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六屆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投資環境金牌城市、中國最佳避暑旅游城市、中國最佳休閑城市、中國魯菜之都……
如今,“仙境海岸·鮮美煙臺”名譽五洲。從簡單的游山玩水,到海上世界、芝罘仙境、歡樂海灣等一批高端文旅項目煥新了旅游城市的內涵,這里成功舉辦國際海岸生活節、世界海參產業博覽會、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全國醫養結合工作現場會等特色活動,文旅參與度浸入城市的肌理,海洋文旅業產值也已突破千億元。
縣域重振,意義深遠
有人說,“藍、紅、金、綠、紫”是煙臺夢幻的底色。
藍,海天一色,天海相接;紅,煙臺蘋果聞名遐邇,連續12年蟬聯中國果業第一品牌;金,中國第一產金大市;綠,郁郁蔥蔥,每年逾300天可望“藍天白云;紫,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亞洲唯一的國際葡萄·葡萄酒城,煙臺葡萄酒成為中國葡萄酒第一區域品牌。
總之,萊陽的農產、招遠的黃金、蓬萊的古跡、牟平海陽的海景、龍口的養生業……煙臺曾經創造了與蘇南模式、珠三角模式齊名的鄉鎮企業“膠東模式”,曾有5個縣級市進入全國百強縣,龍口被譽為“江北第一縣”。
然而,近些年,煙臺縣域傳統產業占比過高、新興產業支撐不夠等問題比較突出,加之激烈的外部競爭,縣域經濟發展遇到了瓶頸。而煙臺也再次開啟重振縣域經濟的征程。
邁入“十四五”,煙臺提出經濟總量要邁上萬億臺階,最大的希望在縣域,最大的潛力在縣域。
今年5月,煙臺市召開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出臺了《關于振興縣域經濟三年行動方案》,發出了全面振興縣域經濟的“動員令”。
事實上,煙臺重啟振興縣域經濟的構想意義深遠。這不僅基于城市考慮,煙臺作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三核”之一,其策略至關重要,必然要率先垂范。
近些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提出“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重要指示,煙臺也在堅持兩條線共同發力,力促工農城鄉互促共進、融合發展。
有數據顯示,煙臺12個省級以上園區貢獻了全市約5成的GDP、6成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成以上的外資外貿。如此比例,在全國其他城市中,著實罕見。
因此,縣域經濟的高占比,煙臺必然要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而推動城鄉深度融合發展,根本目的是讓城市和農村發展成為功能互補、和諧共生的地域共同體。
之于新舊動能轉換,煙臺正謀劃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全省率先實現“五年取得突破”目標,并提出“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達到37%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6%。
于此,基于縣域產業園區經濟的分量,煙臺研究制定了園區發展三年行動方案,重點推動4個國家級園區提升發展、8個省級園區轉型升級、6個省級化工園區聚集發展,堅持一個區市、一個園區、一個主導產業、一個科創平臺,推動資源要素向園區匯集,政策措施向園區傾斜,工作力量向園區加強,賦予省級開發區與區市同等經濟管理權限,全面開啟園區“二次創業”,打造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值得關注的是,縣域經濟“二次創業”,其核心就是做大做長產業鏈,產業鏈強則產業園區強。煙臺將把產業培育作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打造現代產業鏈,全面實施“鏈長制”,實行鏈長、鏈主、鏈辦“三鏈聯動”,把產業鏈建在園區上,做強產業鏈上的縣域經濟,提升縣域產業核心競爭力,通過壯大縣域經濟,又夯實了“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
經略海洋,產業規劃再次升華
“今日的煙臺是黃海東岸的一個四通八達的大港口,它朝氣蓬勃、容光煥發地正忙著迎送五洲四海的客人。”
煙臺的底氣來自于船舶及海工裝備基地,其已成為全球四大深水半潛式平臺建造基地之一、全國五大海洋工程裝備建造基地之一,國內交付的半潛式鉆井平臺80%在煙臺制造。
如今,煙臺的海洋工程裝備與制造、濱海旅游、海洋生物醫藥和制品等產業產值居全省地級市首位。煙臺也先后獲批全國首批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試點城市、全國首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2016年,煙臺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支點城市,并已與“一帶一路”諸多個沿線國家建立起了多領域的貿易往來。
煙臺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3.86億噸,位列全國沿海港口第8位,是國內第五大商品車物流貿易港。
圍繞做好“經略海洋”文章,煙臺提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海洋產業體系、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海洋創新體系、陸海聯動的海洋保護體系。
“十三五”期間,煙臺以建設海洋經濟強、海洋環境美、海洋管理優的海洋經濟大市為目標,凝心聚力加快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至2019年底,煙臺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808億元,位居全省第2位,占到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23.6%,居全國沿海地級市前列。
海洋的氣質,正逐漸突破美的表象,迸發出產業的活力。“經略海洋”,不僅要有廣度,更需要深度。
水產捕撈是漁業最初的本真,作為海洋經濟大省,在山東全力攻堅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時期,傳統水產業自然是改革的重點領域,現代漁業呼之欲出。
如今,煙臺的現代漁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這里集中打造了萊州灣、廟島群島、四十里灣、丁字灣等4條海洋牧場發展帶,至“十三五”末期,煙臺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占全國的1/8,各類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到110萬畝,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
早在2018年,農業農村部將首場海洋牧場現場會落在煙臺召開,海洋牧場“煙臺模式”全國推廣。去年年底,煙臺海洋牧場啟動了“百箱計劃”首批量產智能網箱開工儀式。智能網箱的量產建設,標志著煙臺海洋牧場向規模化、工程化、智慧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也為煙臺打造海洋牧場示范之城夯實了基礎。
所謂“百箱計劃”,煙臺計劃將在長島海域投入一百個深水網箱,建成亞洲最大的海洋漁業規模化養殖基地。
相比傳統近海養殖,借助智能網箱平臺,煙臺將突破經濟魚類養殖水深的限制,利用外海水深流大、餌料資源豐富的優勢,真正實現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類野生”養殖,并通過智能化安全把控,從而培育出更高品質的海產品,使得煙臺的“海上糧倉”真正進入深遠海智能化時代。
從“海洋金融”到“標準地”,有溫度的“環境”
1892年,華僑張弼士先生在煙臺創辦張裕釀酒公司,從那時起,煙臺涌現出了我國建廠歷史最悠久的造鎖廠、啤酒廠、罐頭廠、面粉廠、火柴廠……
改革開放以來,煙臺工業門類逐漸健全、發展規模逐步擴大,“十三五”時期,煙臺培育形成了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17個百億級企業,“煙臺制造”助力中國航天、海工、核電、高鐵等“大國重器”走向世界。
1987年,世界500強企業來煙投資的序幕正式拉開。隨后,104家世界500強企業陸續來煙臺投資設廠,成為跨國企業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今年前三季度,煙臺引進總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236個,增長41.3%;引進三類500強項目126個,增長24.8%,跑出了“每個工作日引進一個十億元以上項目”“每周引進三個500強項目”的“煙臺加速度”。
為何煙臺會受到諸多跨國企業的青睞?這正是聚民心,保安全前提下,營商環境的反哺之力。
“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
正如煙臺視海洋經濟為“藍色引擎”,而要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海洋經濟體系,做大做強海洋經濟示范區,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海洋金融”服務呼之欲出。
隨著《煙臺銀保監分局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支持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意見》的出臺,煙臺轄區銀行保險機構在指導意見基礎上,結合自身組織機構及優勢特點,積極設立海洋專營機構、專營團隊、特色分支行近30個,針對海洋經濟資金短缺、抵押物不足、保障缺位等問題,開展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等信貸產品創新和養殖風力指數保險、深海網箱魚浪高指數保險等保險產品創新,從資金支持和保險保障雙方面呵護海洋經濟發展。
至今年三季度,煙臺轄區支持海洋產業的授信余額為484.15億元,貸款余額為245.02億元,同比增加30.89%、9.79%。其中,支持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海洋經濟小微企業、港口建設的貸款余額分別為20.31億元、11.13億元、155.20億元,通過發債等直接協助融資44.27億元,同比增加20.40%。
面對各個城市“雙招雙引”競爭的日益白熱化,“簽約”并不代表終將“落地”。“落地”的本意在于建設用地。這是招商引資得以順利快速進行的前提,也是穩外資的關鍵一環。
今年2月,煙臺開發區首宗“標準地”成功掛牌出讓,由山東巴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得,通過“標準地”供地模式,有效解決了企業建設前期手續辦理時間長的問題,真正實現了“拿地即開工”。
所謂“標準地”供地模式,是實現由“項目選土地”到“土地選項目”的根本性轉變。針對外資項目、企業反映建設前期手續辦理時間長的問題,煙臺開發區“兩度出擊”,探索實施了“帶方案出讓土地”“項目選址會商機制”“規劃建設特派員”等創新舉措,率先推出“全鏈條全周期供地模式”,全力打造“從選址、設計方案到驗收全鏈條服務,從項目洽談到投產達產全周期監管”的集約節約用地“升級版”。
截至目前,煙臺開發區共出讓“標準地”6宗,總面積265畝,有效縮短了企業從拿地到開工的手續辦理時間,確保了外資及時到位。
“仙境海岸 鮮美煙臺”,短語精煉,卻濃縮了區位條件、產業優勢、歷史文化、人文風情、生態環境,可謂應時應景,卻又思緒萬千。浩瀚無垠的大海,小游一番心情極好,或許,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一篇有關煙臺大好景致的美文,文中道不盡的是一座沿海城市的發展奮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