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鄒少菲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在全社會引發熱烈反響。他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大力整治浪費之風,倡導“光盤行動”,“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但奢靡浪費的觀念和行為仍然未能根除,“菜點少了,就是招呼不周”、“浪費也是一種消費”,在餐飲浪費行為背后,往往是面子心態、攀比之風、享樂主義等思想在作祟。這樣的奢侈和攀比,既消耗了社會資源,也助長了不良風氣。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一項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在餐飲環節浪費的糧食約為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這樣的數字令人觸目驚心。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時間緊任務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節約每一粒糧食,節約每一點資源,不僅僅是風尚和美德問題,更是我們抵御風險的深厚底氣和迎戰困難的強大力量,是人民美好生活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沒有一粒糧食是多余的,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我們要始終保持危機意識,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旗幟鮮明的對“舌尖上的浪費”說不。
一方面要大力倡導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念。杜絕浪費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需要。無論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勤儉節約的傳統都不能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訓,不僅要在課本里、口頭上傳承,更要根植于心、付諸于行,要化為一代一代人思想行動上的自覺。珍惜糧食反對浪費,既是個人優秀品質的體現,也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對自然饋贈的敬畏,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題中之義。從個人到社會,從家庭到餐飲行業,都要行動起來,共同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培育節約型的消費方式和消費文化,讓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另一方面要大力整治奢靡浪費之風,堅決遏制“舌尖上的浪費”。要建立長效機制,加強剛性約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對浪費行為,特別是公款吃喝的打擊力度。杜絕浪費行為,也是政府“過緊日子”的題中應有之義,各級黨政機關要積極行動起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嚴格落實各項節約措施,堅決杜絕餐飲浪費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