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政山東》不止問政“山東”
這段時間,一檔已經播出5年的政務互動節目《問政山東》被截成短視頻在網上傳播,收獲巨大流量的同時也收獲了一批年輕粉絲。該節目猶如一把“利劍”,憑借主持人犀利的“問”,與領導干部務實的“答”,不僅開創了政務監督工作新局面,也樹立了轉作風、辦實事的新標桿。
領導干部“接地氣”,群眾疑問“有回音”。在《問政山東》的節目現場,領導干部直面問題,為群眾答疑解惑、解決訴求。從“安居”到“出行”,從“醫改”到“教育”,從“綠水青山”到“舌尖上的安全”,最真實的民聲民情盡收眼底。領導干部不是上臺“表演作秀”,問題不僅被“拋出”,更要被“接住”,節目通過“回頭看”等方式確保整改形成閉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黨員干部不只是任免文件上的白紙黑字,理當以這種求真務實的作風,深入基層,見百家事、聽萬家聲,摸清群眾的思想“脈搏”,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群眾滿意為結果,確保決策合民意、應民需、暖民心。
架橋連通“干群路”,全民參與“有熱情”。《問政山東》節目借助電視媒介搭建了一個雙向互動的平臺,在“你來我往”間,無形中鍛造了一條緊密連接著政府與群眾的情感紐帶,增強了政府的親和力與公信力。當前,有部分干部存在“鏡頭恐懼癥”,面對鏡頭就回避問題、顧左右而言他,甚至答非所問、驚慌失措。這既是由于缺乏媒體素養、受監督意識,更是在于面對矛盾不坦誠、面對群眾不真誠。黨員干部要敢于面對媒體鏡頭,常用善用與群眾溝通對話的平臺,不但“走近”群眾,更要“走進”群眾,形成干群之間的良性互動。要實事求是回答群眾之問,摒棄“寧可不說話,也不說錯話”的“鴕鳥式”哲學,如此才能獲得群眾信任與支持。深挖細究“尋病根”,自我革命“有決心”。
拔出蘿卜帶出泥,《問政山東》節目不只是關注眼前問題的解決,更是通過高質量的輿論監督形式,激發了干部破難攻堅的責任感與緊迫感,倒逼干部作風向務實高效轉變,是一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生動實踐。可以說,《問政山東》又不止是在問政“山東”,它是基層治理方式創新的有益探索、學習樣板,讓群眾看到了地方政府與干部“刮骨療傷”“去腐生肌”的決心與勇氣。面向自媒體時代,各地不妨主動發聲、主動出擊,探索創設符合地方實際的全媒體問政平臺,讓干部與群眾在鏡頭下對話,讓難題與堵點在問政中破解,齊心協力創造美好生活。(作者:張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