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的廢舊鋰電池去哪兒了?
一路向“綠”,讓鋰電池“退”而不“休”——在杰瑞環保,找到了答案之一:使用杰瑞鋰電池資源化循環利用設備,電池粉的回收純度和回收率雙指標均可達到98%,可以達到國內最高水平。以當前市場價格推算,年處理量10000噸的三元鋰電池就可為客戶額外增加收益上百萬元。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對鋰、鎳、鈷三種關鍵原材料的對外依存度均超過60%,鎳和鈷甚至超過85%,這一現狀不僅加劇了資源供應的不穩定性,也對國家能源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發力電池回收領域,讓電池“退”而不“休”,不僅有助于減輕對進口資源的依賴,還能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向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鋰電池產業是推動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的關鍵,發展前景廣闊。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綠色發展,既要“開拓創新”也要點“舊”成金。
翻開全國鋰電產業布局地圖,可以發現,鋰電產業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大部分省區市都有布局的產業之一。山東,正在成為鋰電產業投資的“新寵”。
從頂層設計上看,以特色化、規模化、國際化為發展方向,聚力攻堅鋰電池關鍵核心技術,優化產業布局,強化基礎能力,加強與新能源汽車、儲能、消費電子等領域協同配套,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打造具有一定競爭力鋰電池產業高地。
近日,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7部門發布《山東省鋰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鋰電池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初步形成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電芯及電池制造、終端應用、拆解回收等的產業鏈條。到2027年,構建起綠色、高效、智能的鋰離子電池產業生態。
支持濟南、青島以新能源整車企業需求為依托,帶動周邊電池組裝和原料生產企業配套發展,加快鋰電池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創新應用;支持棗莊、濟寧發揮鋰電池制造龍頭項目的引領帶動作用和虹吸效應,全面布局鋰電池和儲能項目,拉動上中下游全產業鏈共融發展,建設打造國內領先的鋰電池制造基地;支持東營、煙臺、威海、泰安、德州、濱州等地區,加快提升鋰電池正負極材料、鋰鹽、電解液、隔膜等關鍵材料的生產供應和配套能力,打造要素完備、特色突出、創新引領的鋰電池材料產業配套帶。
從創新實踐上看,鋰電產業之爭,實質就是地區間的產業鏈與產業生態的競爭。
一“鏈”向未來!煙臺市福山區超前謀劃搶占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賽道,先后引進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創明圓柱鋰電池、中質國檢、濰柴新能源、濰柴弗迪電池等項目,涵蓋動力和儲能電池、新材料、檢測認證、科創研發等領域,逐步構建起汽車產業垂直生態體系,傾力打造集研發制造、創新中心、無人駕駛等八大板塊于一體的新能源汽車綜合示范園區。
其中,濰柴(煙臺)新能源動力產業園計劃打造貫穿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電驅總成全產業鏈的研發制造基地,彌補了煙臺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大三電”領域的短板。建成后將具備年產50GWh電池制造能力,年產50萬臺扁線電機,40萬臺電控和5萬臺電驅總成制造能力。創明電池將引進10條圓柱鋰電池生產線,打造國內一流具備完整新能源鋰電池生產工藝的數字化智能燈塔示范工廠。
在山東,鋰電池產業“開拓創新”與點“舊”成金協同發展的綠色模式,在家電產業也能看到。眾所周知,山東是家電生產和品牌大省,是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家電產業集聚區,產業體系完整。山東在全國率先開展廢舊家電處理體系試點,自2020年以來,每年拿出省級財政資金支持海爾、海信、臨沂中綠等8個廢舊家電回收平臺和拆解再利用項目建設,為廢舊家電正規化、合法化拆解提供示范,推動家電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在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進程中,山東準確把握“新”與“舊”的辯證關系,勇于“開拓創新”、智在點“舊”成金,未來必將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作者:鄔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