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12月10日訊(記者 許加薇 鄔勇)煙臺扎實推進文物非遺活化傳承,在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探索“煙臺路徑”。
織密織牢保護網絡。文物方面,建立“市、縣、鎮、村、單位四級責任、五級保護”的文物保護網絡和體系,對上爭取文保專項資金1.24億元,實施了43項重點文物保護工程,80家國保、省保單位得到及時有效保護。非遺方面,完善非遺保護名錄,建立起保護中心+傳承基地+傳承人“三位一體”的保護體系,推動非遺保護長效發展。煙臺剪紙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煙臺剪紙群體性保護模式”獲評省政府文化創新獎。
探索文物保護利用“煙臺路徑”。堅守“考古前置”底線,對基本建設用地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保護好地下文物,近年來平均每年完成前置考古勘探面積在100萬平米以上,既實現了文物保護,又保障了項目實施。聚焦芝罘仙境項目建設,成立專家委員會、專人跟進、專題服務,探索“超前謀劃、考古先行、跟進研究”的文物整體保護、連片利用的“煙臺路徑”,著力打造百年傳世精品工程。
傳統文化體驗內容不斷豐富。依托全市37處博物館、紀念館成立了煙臺市博物館聯盟,“場地聯用、品牌聯創、活動聯辦、培訓聯做、平臺聯建”,每年開展各類文物展覽、公教活動3000余場,接待觀眾百萬人。今年國慶,煙臺博物館策劃開展“黃水河畔考古記”直播活動,解密考古背后的故事,觀看量突破5.4萬人次,居微博同城熱搜榜第二名。發展葡萄酒、鋼琴、鐘表、膠東民俗等民間博物館20余家,形成了國有、民間博物館并行發展、相互補充的發展格局。
出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專門方案,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目前,全市列入文物保護目錄的抗戰遺址170處,每年投入抗戰遺址保護資金1000余萬元。全方位建設膠東(煙臺)黨性教育基地,重點打造了紅色教育“一核四點、四大板塊”,大力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全力打造膠東紅色文化品牌。
據了解,全市2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作為旅游景區向公眾開放的有10余處,占比近60%,讓群眾走進來,在旅游體驗中彰顯文物資源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