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11月6日訊(記者 孫宗順 攝影 李剛) 疫情不能阻擋前進的步伐,變局孕育新的生機活力。11月,煙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不斷,強力驅動經濟實現正增長。為進一步推介煙臺海洋經濟大市建設的新成就,5日—6日,“經略海洋走向深藍·聚焦煙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2020全國媒體“云”上采風活動成功舉辦。兩天里,全國媒體記者“云”上看煙臺,通過短視頻、圖文報道、視頻直播等融媒體形式,發布近百篇報道,帶領受眾走進煙臺海洋領域創新企業,遇見一批不凡的藍色后浪,看他們如何奔涌,走進2020世界海參產業(煙臺)博覽會,感受到海洋產業的“參參”不息。
海參寶寶長成記 解碼苗種繁育科技
煙臺地處黃渤兩海交界,優良的水域環境和地理氣候特點,孕育出的海產品獨具美味,其中,作為“海產八珍品”之首的煙臺海參,成為煙臺經略海洋的重要產業基礎。山東安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張建偉介紹,2018年,山東安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刺參“安源1號”被農業農村部原良種審定委員會授予刺參新品種證書。目前,公司年產優質“安源1號”海參苗種180萬斤,推廣至遼寧、山東、福建沿海各地。
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山東安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采取研發、中試、規模化生產的模式,進行技術、工藝、產品創新,并不斷探索完善,總結出一整套特有的刺參苗種繁育技術體系,刺參苗種單產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并于2015年與5家科研機構共同申報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海參變“魔術” 100余款海產品大不同
國內領先的FD宇航真空凍干技術、酶解技術、低溫萃取和低溫超微粉碎技術……這是記者在煙臺華康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煙臺華康)聽到的技術詞匯。走進加工車間,這里按照GMP標準10萬級標準建設的凈化車間,完全按照制藥的標準生產食品,讓人很難把這里看作是一家海產品加工廠。
煙臺華康總經理竇立新介紹,公司引進了國內先進的全自動海參和鮑魚宰殺、清洗、蒸煮、烘干(凍干)超微設備、酶解罐裝、片劑、口服液和海洋化妝品生產線及化驗檢測設備,自主研發生產原生態、精深加工、方便食品三大系列百余款產品,實現了科研成果向生產力快速轉化。被視作廢料的海參腸加工成FD參花酶解凍干粉;海參的牙齒凍干后,制成海參酶解骨鈣復合塊;煮海參用的湯,含有30多種微量元素,用來制作海鴨蛋和八寶菜;通過創新產品,海參價值在這里最大化。
海參前店后廠聚集地 打造海參產業新模式
山高驊達現代食品產業園,占地400畝,建筑面積40萬方,總投資額超14億元,是集山東農海產品流通平臺、中國海參供應鏈孵化平臺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產業園區。產業園“海參供應鏈”板塊,已于2019年交付使用,分設19套品牌旗艦店鋪,82套產銷一體化海參加工店鋪,并配有370米海參展銷體驗街區,一體化海參加工店鋪全部采用前店后廠運營模式建造,完全實現了海參加工環節的標準化生產。
山高驊達現代食品產業園高級顧問楊波介紹,能夠進駐到此的企業,皆是在業內品牌、口碑取得良好反響的企業,可以為廣大海參農戶、合作社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產業園內加工廠致力于建設透明工廠,標準化的加工車間內設有參觀走廊,讓整個加工過程更透明。
“參”情邀約一站 覽盡國內外精品海參
6日,2020世界海參產業(煙臺)博覽會暨海洋食材展在煙臺國際博覽中心開幕。開幕式上,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向煙臺市頒授“世界海參產業博覽會永久舉辦地”牌匾。煙臺為國內外海參企業搭建一個集“品牌展示、經貿洽談、投資合作、產銷對接、專業研討、技術交流”為一體的大型海參行業商貿平臺的同時,也向世界發出“參”情邀約。
煙臺作為重要海參集散地,吸引了眾多國外海參從業者前來銷售。展會上,煙臺海之寶海參商貿有限公司就帶來了韓國著名產區的海參產品,企業主銷韓國東海參、西海參產品,有純淡干海參、鹽漬海參以及即食海參。其中,韓國東海海域因水更深、溫度更低,海參生長周期更長,參齡普遍可達7年以上,營養豐富。加工的純淡干海參經過4-6遍清洗,含鹽量可低至4%。
除以展會形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市民認知和消費也是本屆展會的重要內容,展會入口處顯著位置的“海參的世界,世界的海參”科普展板,讓觀眾對海參有了更多了解。“學到了不少知識,像海參的種類和分布,海參的品種,海參的食用禁忌,哪些人不適合吃海參,都是值得我們了解的,也指導自己正確食用海參。”前來觀展的市民崔先生說。
海洋魚骨變廢為寶 這家企業不一般
在煙臺東誠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誠藥業),普通的魚軟骨變廢為寶,搖身一變成了硫酸軟骨素原料藥,產銷量位居世界前列。2019年,東誠藥業硫酸軟骨素銷售達632噸,銷售收入2.22億元。東誠藥業已成為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硫酸軟骨素生產企業,藥品級硫酸軟骨素的生產和出口量國內排名首位,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
10多年來,東誠藥業海洋生物藥物創新不斷,2003年海洋魚來源硫酸軟骨素投產, 2005年海洋來源的膠原蛋白投產并出口創匯,2011年起硫酸軟骨素原料藥(EP級別)出口加工處于國內領先地位;自主研發的生物多糖類藥物提取與純化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及國際先進水平,已具備多項海洋生物藥物研發及產業化核心技術。
探訪海工智囊 科創馬達本領超群
哈爾濱工程大學煙臺研究(生)院,是煙臺八角灣中央創新區首個落地項目,以及煙臺市引進的首個“雙一流”名校研究(生)院項目。在學院一處重型實驗室,由該校先進材料與制造技術團隊聯合國內十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的龍門式重型增減材復合制造裝備,已進入安裝調試階段,這是國內首臺(套)重型增減復合加工設備,該設備集成了激光熔絲成形、超聲沖擊微鍛造、數控銑削和在線監控等多功能,加工噸位可達16噸,遠超目前以五軸聯動機床發展研制的搖籃式增減復合制造設備的加工噸位。
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哈爾濱工程大學煙臺研究(生)院將與更多企業以“共享、共用、共建”的模式聯合搭建科研創新平臺,重點面向煙臺市海洋強市目標、煙臺市八大主導產業方向、2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及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需求,瞄準煙臺建設中國海工北方總部、中國東方航天港及“百箱工程”“中國海工城”重大項目及高新技術支撐產業發展需求,最終建設集陸上海工裝備測試實驗條件集群、陸海聯調碼頭、海上綜合測試試驗場于一體的陸海聯調可靠性測試中心,為煙臺市新舊動能轉換、經濟和行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直面發展“必答題”推動海洋經濟元素深度融合
現代漁業、濱海旅游發展成為年產值千億元產業,全市海洋生產總值超過1800億元,五年來,全市主要海洋產業產值由3100億元邁過4000億元大關……在“十三五”即將收官之際,一組組數字背后,迸發出的是深度經略海洋、建設海洋經濟大市的煙臺力量。
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海洋經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仍在持續,預計年底逐漸好轉。在全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發力階段,煙臺還面臨海洋經濟優勢有待提升、海洋牧場建設陸海統籌有待深化、產業間用海矛盾有待化解等問題,這些都將成為“十四五”期間煙臺海洋經濟發展的必答題。
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煙臺將大力推動海洋經濟重點項目建設;推動現代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統籌陸海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加快構建新型海洋牧場示范區,打造海上“田園綜合體”;探索實施海洋牧場、海水利用業、濱海旅游業、海上風電、海工裝備業融合發展工程,推動海洋經濟相關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等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向海圖強風帆勁,長風破浪會有時。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表示,下個五年,煙臺將繼續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形成“一核引領、兩翼突破、七灣聯動”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深入實施海洋產業“六個突破”,完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現代漁業園區和“船、港、城”一體化漁港經濟區,扎實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港口,不斷提升海洋綜合管理和服務水平,為海洋強國和海洋強省建設作出新的煙臺貢獻。